首页 > 学团动态 > 正文

【青春三下乡】文学院“以文会友·薪火相传”实践团队探寻师大故事

编辑:杨玉婷  发布时间:2022-07-08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基金会“一缕阳光”文学院“以文会友·薪火相传”实践团队,立足安徽师大文学院发展历史与现状,围绕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历程,寻访历任专业主任、优秀校友,以小见大,引导广大学子明校史、知校情、铸校魂。

探寻诗学研究中心

6月27日下午,“以文会友·薪火相传”实践团队来到了位于安徽师大赭山校区的中国诗学研究中心进行参观,了解安徽师大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与相关学科建设。

在参观途中,据研究中心黄振新老师介绍,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成立于2000年,2001年3月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10所省属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之一,同时也是极少数的未开设于985、211高校的人文社科研究基地。该中心是在安徽师大古籍整理研究所、文学研究所和语言研究所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在多个文史哲如唐诗研究、魏晋诗学研究、《文心雕龙》研究、宋辽金诗学研究等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此次行程中,实践团队先后参观了研究中心的书籍展览室、线状书库、《续修四库全书》收藏室、学生借阅室等。每每推门进入屋中,入眼的便是满墙满柜书籍,经、史、子、集几乎样样俱全,木质的书架,泛黄的书页,娟秀的手写字体标注的索引,行走其中不觉气定神安,忍不住从架上抽取一本细细品读。

采访《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院史》编写者之一:谢昭新

7月1日上午,实践团队前往谢昭新家中进行采访。“博学于文,坚净在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爱党爱国,敬业进取;务实创新,立德为本。”这是谢昭新送给同学们的寄语。2022年1月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院史》出版,作为主编之一,谢昭新向记者讲述了院史编撰的故事。在建校七十周年之际,文学院就已经准备编写院史,当时甚至已经开始收集资料,进行前期准备工作了,但当时文学院的主要经历放在了学科和专业建设上,就暂时搁置了院史编写。在九十周年校庆之际,才继续编写,开始对文学院的发展做全面的梳理和总结。在组建编写队伍、确立编写提纲之后,就开始搜集院史资料,通过调研访问有关专家,最终形成初稿,在多次商讨、打磨、编定后,才有了今天的《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院史》,编写的每一个环节都凝结着编写者的汗水心血。

采访秘书学专业退休教师:杨树森

7月2日下午,为深入了解安徽师大历届中文系发展历史,团队在文学院行政楼一楼会议室采访了退休教师杨树森教授。杨教授以风趣幽默的口吻,讲述了自己与文学院的故事。秘书学是国内新兴的专业,安徽师大又是全国较早开设秘书学专业的高校,在秘书专业建立早期,专业教师的缺乏曾一度成为学校的难题,当时杨树森便自告奋勇,承担起秘书学的教学任务。如今,杨教授已是秘书学学界的大咖,但他坦言,秘书学并非自己最感兴趣的领域。“既然接受了秘书学的教学任务,那就要把它做好。这是责任,就单凭责任,我也要花功夫把秘书学教好。”杨教授说道,“更何况,就算是原来不感兴趣的东西,你一旦深入研究,就会发现其中的趣味;再到取得成果,受到鼓舞,继续深入的意愿就更强了。所以到后期,我研究秘书学也有兴趣的成分在里面了。”对于在学术上所取得的成就,杨树森归结为两点原因。第一,是能够运用逻辑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第二,是具备较强的表达能力。

“潜岳苍苍,江淮汤汤;悠悠师大,文脉相传”,从省立安徽大学到安徽师范大学,师大的历史,是发展的历史,是辉煌的历史,是一代又一代师大人薪火相传的历史。文学院“以文会友·薪火相传”实践团队将继续进行寻访,探寻更多历任专业主任、优秀校友,记录安徽师大一直以来的坚持与创新成果,多角度宣传师大风采。

Copyright@2016 School of Liberal Arts,AHNU    

中国·安徽·芜湖 安徽师范大学    

电话(传真):86-0553-5910500 邮编:241003   

 信箱:zjwxy942@mail.ah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