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团动态 > 正文

【实习周记】聚焦诗词鉴赏,探索同课异构——2020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北城中学实习小组实习感悟

编辑:杨玉婷  发布时间:2023-03-27

本网讯(张子慧)草长莺飞三月天,共聚北城话教学。不知不觉中,实习进度即将过半。在过去的一周内,2020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合肥北城中学实习小组的实习老师们围绕《登岳阳楼》开展“同课异构”教学活动,旨在将自己校内所学的师范生技能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从而促进学生对于诗歌鉴赏的把握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

尹敏作为组内第一位走进课堂的实习老师,设计“江南三大名楼”进行导入,鲜明地指出了岳阳楼地理位置的独特性。主要从“创作背景”和“内容分析”两个层面呈现诗歌的画面感和韵律感,并深层次揭示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便于学生理解与运用。她以“读”促“教”,力求在诵读中促进学生对于诗歌情感的把握。

(图为高一(18)班《登岳阳楼》课堂教学,张子慧摄)

刘杨以杜甫的名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导入,将诗人年轻时的理想抱负与晚年的漂泊无定进行对比,给予学生解读杜诗的初步印象。紧接着,他通过知人论世、初读课文、文本研读三个层面逐步推进,从杜甫个人身世之悲上升到他的家国之痛。课堂逻辑结构清晰,层层深入,顺应高中生接受新知识的过程。

(图为高一(9)班《登岳阳楼》课堂教学,尹敏摄)

廖成卓紧扣“两个任务”设计教学,首先抛出“你最喜欢诗歌哪一联”的问题引发同学们的积极思考和自由鉴赏,再要求学生借助联想和想象描绘诗歌画面,并结合杜甫的另一首诗歌《登高》进行对比教学,由《登高》的八层“悲”引申到《登岳阳楼》的四层“愁”,重在展现杜甫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仁人情怀,涵养学生道德情操。

(图为高一(13)班《登岳阳楼》课堂教学,杨少坤摄)

杨少坤大胆创新,从中国古代“登高”题材的诗歌创作切入,将诗歌鉴赏步骤抽象概括为“三读”:初读、感读与悟读。同时在不同层面设计不同的诵读任务,用精炼的语言总结出杜甫的半生,向同学们展示了一个孤苦无依、年老多病、忧国伤时的暮年诗人形象。为学生进行自主鉴赏提供了良好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图为高一(15)班《登岳阳楼》课堂教学,刘杨摄)

在本次《登岳阳楼》“同课异构”教学活动正式开展之前,合肥北城中学的指导老师组织了一次“无生试讲”,力求发现问题、完善提升,并通过鼓励给予第一次站上讲台的各位实习老师以信心。课后,高一语文组于集体备课室开展评课活动。教研组长陈咸云老师以课程设置为导向,询问实习生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图,并指出高中语文教学的两大要点:一是让文本感动教师自己继而感化学生;二是以促进学生能力提升、情感生成为目标。

(图为指导老师带领实习生进行评课活动,张子慧摄)

同课异构促交流,思维表达共提升。面对同样的主题,各位实习老师却给出了各具特色的设计,也提示我们:作为一名师范生,未来需要不断加强专业领域内的相互学习,不忘初心,践行师德,共同进步,方能行稳致远。

Copyright@2016 School of Liberal Arts,AHNU    

中国·安徽·芜湖 安徽师范大学    

电话(传真):86-0553-5910500 邮编:241003   

 信箱:zjwxy942@mail.ah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