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闻古沟有梦,恰逢佳时有约,为使广大同学更好地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将自身所学服务奉献于社会与教育事业,2023年的夏天,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五四爱心学校赴古沟回族乡“童心系诗,德育筑梦”社会实践团队(下称“支教团”)跨越山海而来,以支教助学,点燃希望,播种明天,传递星火。
据悉,支教团隶属于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已有五年的支教经历,与古沟回族乡渊源颇深。今年团队由来自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等不同学院的26名同学组成,共分成蔡庙小学和太平回民小学两个分队,分工明确,组织有序。据支教团队长汪妍介绍,支教活动将从7月2日开始,一直持续至7月14日。
开展特色课程,拓宽知识眼界
在本次支教活动中,为了凸显新意,拓宽小朋友们的知识面,支教团别出心裁,设置了许多全新的特色课程,为小朋友们带去了不一样的知识与体验。
支教团成员朱胤泽针对“写作应与大自然紧密结合”的理论观点并结合,设计出了“荷塘创作”这一特色课程。据朱胤泽介绍,带小朋友们近距离地观察自然,能更好地培养他们“发现美”的眼睛,“只有亲近自然,观察自然,才能写出真正贴近生活的作品。”朱胤泽说道。

朱胤泽带领小朋友们开展“荷塘创作”特色课程
在朱师傅的带领下,太平回民小学的小朋友们一起来到了操场的荷花池边。在动笔之前,朱师傅先让小朋友们分成小组,排好队依次观察荷花池中的荷叶、莲蓬与金鱼。“原来荷叶有很多都不是一个完美的圆形,它的边缘竟然是波形的!”二年级的刘新恩激动地说。在实地观察过后,小朋友们的作品明显变得更加真实、生动、有趣。
探寻非遗足迹,手绘缤纷夏日
泥塑艺术,俗称“彩塑”,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中华艺术宝库中最为珍贵的瑰宝之一。为给同学们普及中华传统艺术的知识,用艺术的魅力熏陶稚嫩的心灵,支教团开展了“走进非遗泥塑”的专题课程。通过讲解和图片展示的方式,实践队员为大家介绍了泥塑,展开了一张生动的泥塑画卷。同学们不仅知道了惠山泥人、泥人张等极具代表性的泥人艺术类别,还了解到了泥人艺术在当代社会中的继承创新,蔡昊扬在课堂结束时激动地对队员说:“我没想到经常在宣传版上看到的‘梦娃’属于惠山泥人!这节课真的是受益匪浅啊!”

实践队员在进行泥塑知识的讲解
除了理论知识的介绍,实践队员还为同学们准备了粘土,让他们切身感受泥塑的魅力。大家大胆展开想象力,互相讨论、互相帮助,捏出了各式各样的造型,课堂在一片欢声笑语中画上句号。

同学展示自己的课程成果
古法豆腐传香远,匠心传承情味浓
为了探寻淮南豆腐文化,聚力豆腐特色产业发展,支教团来到了位于淮南市潘集区古沟回族乡的太平村,探访豆腐手艺人家。
太平村有名的豆腐传承人蔡师傅告诉通讯员,“我们家从解放战争时期就开始做豆腐了,粗略算算也有七八十年了,到我这里已经是四代之久,也是我们家赖以维生的生计,我对这一门手艺感情很深。”通过走访调查得知,太平村里不少世代传承的家庭豆腐作坊的产品都以老豆腐,即淮南本地人俗称的大包豆腐为主,以凉粉、豆皮等其他豆制品为辅。在工业化、智能化的今天,生产豆腐的大工厂已多采用电烧豆腐的模式,可在太平村以及其他的豆腐小作坊里,老师傅们依旧坚守着锅烧的传统方法。“锅烧和电烧的味道有很大差别,传统锅烧老豆腐会带有一种柴火味儿,老一辈的人最爱那个味道。”蔡师傅坦言,虽然锅烧很累,但她仍然愿意坚守这一门传统而珍贵的手艺。

支教团成员在对豆腐传承人汪师傅进行采访
在面临年轻人大量外流,村里豆腐产业濒临凋落的现状时,蔡师傅笑言,“希望未来一些年轻人能运用自身学到的专业知识创新豆腐制作的技艺和方式,将小作坊做大做强,助力淮南豆腐走得更远。”

支教团成员与蔡师傅一家合影留念
江淮非遗风,神州匠心存
为了对淮南回汉皮艺及其背后的故事进行更深入的调查,支教团于7月12日来到了位于淮南市田家庵区的静工坊,对回汉皮艺传承人李嫚嫚进行了寻访。走进店里,李嫚嫚的徒弟们都在工作台前专心致志地工作,他们或精心打磨皮革,或专注进行雕刻;上前细看,他们刻刀下的荷花飘香四溢,动物栩栩如生,人物惟妙惟肖,实践队员们看后都欣喜地表示:“回汉皮艺真是把皮革雕‘活’了!”
回汉皮艺能够得到顺利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当地回汉两族的水乳交融、情深似海;而回汉两族之间深厚的情谊的建立,也依靠了回汉皮艺将两族深深地联系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构建了回汉皮艺更加多元的视角和更加深层的内涵。

李嫚嫚和到访实践队员的合照
此去遥遥无期,相逢即是缘分
总角不嫌夏日长,伏暑不滞求学路。7月14日,支教团与小朋友们举行了告别仪式。怀一腔热血,团队成员远离家乡,来到淮南,希望一颗颗赤诚的心能与孩子们真挚可爱的童心碰撞,共同创造一份珍贵而又难忘的经历。

实践队员主持结课会
结业典礼上,团队成员们满含不舍地说道:“首先是陪伴,然后是感谢。”支教团陪伴了这一群父母或外出务工、或在外耕作的孩子们,填补了他们童年多彩生活的空缺。同时,孩子们也给予了支教团成员陪伴的价值,遇见他们,就仿佛遇见十年前那个童真的自己。十五个日夜里,和孩子们朝夕相处的陪伴是团队成员支教之旅中难舍的回忆。回顾支教之旅,无论是挫折还是喜悦,一幕又一幕的画面都鲜明地存在于每个队员的脑海里。

小学生们正在进行汇报表演
“本次支教活动既是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对乡村教育的助力与奉献,也是对我们自身能力和知识水平的锻炼与提升。”支教团汪妍说道。太平回民小学支教组组长杨雨冉亦表示,希望在团队的付出与努力之下,这个夏天会变得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