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4日至7月15日,为关爱留守儿童,推普助力振兴,延续书香传统,践行红色精神,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五四爱心学校赴泾县“书香沁·支教情”社会实践团队在宣城市泾县第二中学开展了为期12天的社会实践活动。
此次泾县之行,团队深度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与文学院专业特色,围绕推普深入校园、经典浸润乡土、关爱留守儿童三大特色,创新课堂组织形式,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发挥支教队伍中各位队员的个人优势及特长,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教学及实践调研活动。
推广普通话 写好规范字
“让青春与普及的语言相伴,让知识与文明的语言携手。希望我们也能为推普工作的进展出一份力。”据实践团队队长李悦介绍,本次推普系列课程的设计,旨在以提升中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为落脚点,切实提高学生们的普通话规范意识和用语用字规范水平,通过推广普通话,共建书香校园,促进乡村振兴。团队成员则力从“读、写”两个方面为孩子们全面展示出普通话的语言魅力。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从感知诗歌语言魅力推动领悟音韵和谐、推广标准普通话的普及范围,是团队成员迈出的第一步。实践团队的李悦同学开展了以《将进酒》为主题的诗歌朗诵课程,带领班级同学辨别诗中的多音字、生僻字,纠正同学的读音错误,推动普通话标准化在中学课堂上普及。也进一步促进同学们对于朗诵作为一种表演形式,一种文化传承和艺术欣赏形式的理解。通过诗歌朗诵课程,同学们深刻理解感受到了普通话的魅力所在。
为了增强学生对中国汉字和传统文化的认知,在讲好普通话的基础上深入进行标准汉字的书写,做到“读、写”环节的双相促进,实践团队在开展诗歌朗诵课程的基础上,又设计了精彩纷呈的汉字与书法课程。主讲人胡释文首先向同学们讲述了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以此让同学们对汉字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历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适当引用了在大学课堂中学到的古汉语知识,通过精讲汉字的构造方法与不同时期汉字的演变形式,不断加强同学们对汉字独特历史的探索兴趣。
经典润乡土 书香萦校园
经典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见证,是漫漫历史长河中与民族精神血脉相生的锚点。青年是传承经典的第一接力棒,也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第一责任人。为增强文化自信,建设精神家园,提升同学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体验,团队从掌握读书方法、品读古典名作、具析现代经典三个角度展开,带来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书香课程。
读书贵神解,无事守章句。掌握读书方法对于青年学子来说,是在阅读中提高效率、增进学识的第一要义。团队成员刘嘉祎首先从读书方法入手,以经典著作《红楼梦》为例,介绍了索引读书法、鱼骨读书法等多种实用类读书方法,从拆解书籍到重新架构,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感受到的意境和形象,将其与具体的读书方法相结合,带领学生们感受到运用“好方法”的神奇魔力。并强调任何读书方法都离不开精读打下的良好基础,提醒同学们戒骄戒躁、沉心静气。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团队成员秦秀洁从《离骚》这一古典名作入手,带领同学们走进了书香课程的第二个专题。在精讲《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这一名句的基础上,秦秀洁还将屈原的《天问》之句——“明明暗暗,惟时何为?圜则九重,孰营度之?”与两千多年后中国人民上下求索、追寻真理的精神如一联结,激励学生们在阅读典籍中奋发图强。
老舍的《茶馆》作为现代文学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本次书香课程的最后一个落脚点。团队成员谢嘉怡首先介绍了《茶馆》的创作背景,详细解释了“知人论世”这一读书要领,随后就《茶馆》作为剧本与文学经典的不同性与同学们展开探讨,既大幅提升了同学们对于现代文学的兴趣,也提醒他们进一步关注书本背后的故事。
身心共守护 圆梦师生情
“我是谁?”“我的独一无二之处在哪里?”这是泾县二中的同学们在心理健康主题班会上发出的疑问,也是团队在关爱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迈出的坚定一步。
团队成员马子悦就“自我”这一主题,引导同学们从自我、他人和集体三个角度对自己展开客观评价,并引导他们认知到“不完美”和“优秀”是可以共存的概念,鼓励同学们在集体协作和个人成长的历程中正视自我、悦纳自我。
“自我”之外,还有克服困难的力量。团队成员张锦华密切关心同学们在生活、学习上遇到的挫折与困境,从方法教授到引领走出心结,实践团队队员作为老师始终呵护学生心灵,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