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为促进文学院与中国文字博物馆的交流合作、为未来语文教师的汉字教学提供经验与借鉴,也为了能够在社会实践中增长知识、开拓视野、练就本领,成为能够担当大任的新时代青年,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赴河南安阳“探寻汉字之源,品味甲骨神韵”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展开了为期十二天的实践研学活动。
殷墟博物苑赏文物感时空交映 司母戊公司学事迹体先贤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曾言:“殷墟,我向往已久。”经过前期的联系准备,团队获得了区团委和宣传部的鼎力相助,于6月29日上午在殷墟博物苑顺利完成了暑期社会实践的开营仪式。队员们也为此备受鼓舞,更加坚定了完成实践的决心。之后,队员们在讲解员郭老师的带领下进入殷墟博物苑进行参观学习,而其中的地下博物馆给队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地下博物馆珍藏有大量文物真品,通过近距离的观看与郭老师细致的讲解,队员们纷纷对殷商人民的智慧与技能表示惊叹。千年前的物品与千年后的参观者在时空中相交映。
在结束了殷墟博物苑的参观之旅后,队员们前往省级研学基地司母戊公司继续研学活动。在司母戊鼎保护者吴培文之孙吴苏桉老师的讲述中,队员们了解到了保护司母戊鼎的传奇事迹,也为吴培文的大无畏爱国主义精神与强烈的民族意识所感动。吴老师特别提到,中国有很多文物遗失在国外,但国外博物馆对中国文物的保护程度甚至甚于中国博物馆。如何让国宝回家?如何更进一步地提升中国博物馆对文物的保护程度?这一系列问题引发了队员们对振兴国宝保护工作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深入思考。
知行合一 在博物展览与问卷调查中感悟甲骨神韵
为知悉群众对中国文字的了解程度、切实宣传以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文字文化,也为了加强与中国文字博物馆的交流合作,团队于6月30日至7月7日期间进行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参观学习工作,并在馆内面向各方游客发放调查问卷。
6月30日,在讲解员老师的带领下,队员们首先在中国文字博物馆中的宣文馆进行参观学习,深入了解了甲骨文的发现、发掘和研究历程以及中国文字发展史。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篆书、楷书,队员们在千姿百态的书体中体悟中华文明的浩浩汤汤。
中国青铜器的出现是人类从石器时代走向新时代的里程碑,其中的青铜铭文无疑也有着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在青铜器展馆里,队员们认真倾听讲解员老师对一件件青铜礼器的讲述,透过千姿百态的形状与巧夺天工的纹饰,一窥商周时代古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与文化信仰。
汉字的弘扬离不开字书的编纂与书法艺术的发展。最后,队员们走进“字书琼林”与“书苑英华”展馆,领略其中流光溢彩、博大精深的文化魅力。队员们通过馆内古色古香的电子讲解屏幕认真学习历代语言文字规范和教育的发展,把握文字发展脉络,研究字书发展进程,在趣味互动中对汉字发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从7月1日起,队员们开始了发放问卷调查的工作。面对不同年龄段、来自不同地区的游客,队员们收获到了不同的但都颇具价值的答案。在这一过程中,队员们不仅提升了与人交际的本领,感受到了工作人员和游客们的热情,也真切体会到了游客们对中国文字文化的热爱。在调查问卷工作收尾的那天,队员们的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赓续红旗渠精神血脉 传承红色精神基因
7月10日,团队赴林州红旗渠进行参观学习,在登山的过程中感悟红旗渠精神的内涵,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红旗渠精神是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形成的,其内涵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习近平总书记曾言:“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民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红旗渠的成功修建,不仅离不开林州人民的艰苦奋斗,也离不开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它不仅仅是一条物理意义上的石砌水渠,更是一条承载着价值追求、凝结着勇气智慧、蕴含着创新创造、流淌着奋斗气质的精神之渠。队员们在参观学习的过程中,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人民英雄所感动,并决心传承和发扬红旗渠精神,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
《礼记》有言: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而此次赴河南安阳研学之旅不仅让队员们深刻领会到博学笃行、知行合一的道理,也学习了知识、提升了技能、开拓了视野。一方面,更加深入地学习了解了以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文字文化,另一方面,也感受到了安阳的风土人情、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党政干部对群众的热情、新时代乡镇建设的美好图景。相信在各方的协同配合与努力下,安徽师大与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合作会更加密切,新时代安阳的建设特别是文化建设将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