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建设安徽诗路文化长廊的号召,推动安徽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实施,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7月23日至8月3日,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诗仙皖路”探寻李白在安徽的唐诗文脉社会实践团队以线上整理李白游皖行踪,线下前往马鞍山、宣城、池州、芜湖四地进行实地探访的方式开展此次暑期实践活动。队员们在梳理清唐诗文脉后,循着李白当年游皖的足迹,实地参观了采石矶、敬亭山、天门山等景点,在寻觅诗仙风骨的同时,品味诗意徽州。
研读李白年谱,梳理在皖行迹
诗仙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而安徽则是李白晚年停留最久的地方。在确定线下实地走访的实际地点前,团队通过开会协商决定要首先整理出李白在安徽的行踪。在团队成员的搜集和导师的帮助下,经过多次筛选,队员们决定围绕两个版本的《李白年谱》(詹瑛版和安旗版)来开展整理活动。以两版《李白年谱》为基础,以现代的学者论文及其它古籍资料为补充,通过反复的阅读和对比,梳理出较为详细李白在安徽的行踪。与此同时,队员们也整理出该阶段李白所写的赞誉风景人文的诗歌,并根据《李白年谱》借助地理科学技术制作相关的“诗仙GIS云端行迹图”。通过整理,团队成员得知李白钟情于安徽,与安徽有着极为深厚浓郁的情结。一生曾多次往来安徽,足迹遍布安徽多地,如宿松、南陵、马鞍山……其写于安徽的诗歌达200多首,约占其现存诗歌的1/5。最终在今马鞍山当涂县度过余生,留下醉酒捞月的动人传说。
实地探寻诗仙皖路,感受唐诗文化魅力
在经过前一阶段的文献整理,并结合团队自身的实际情况后,实践团队决定动身前往马鞍山、宣城、池州、芜湖四个较为具有代表性的市区开展实地走访调查。在10天的时间里,实践小组先后探访了敬亭山、谢朓楼、桃花潭、九华山等7个景点,实地感受李白诗文中的秀美安徽。
在池州的九华山,实践团队在看到漫山葱郁,林雾华渐起的九华山后,都情不自禁的念出了李白的那句“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随后队员们来到“太白书堂”后院,见到一口名叫“太白井”的井,相传为李白生活所用。井旁有两棵高苍劲的银杏树,相传也为李白所植。一同随行的游客还热情地和队员们介绍说,九华山“上禅堂”寺院右侧,有一眼李白所题的泉水,叫作“金沙泉”,是诗仙写诗洗砚涮笔的地方。
在宣城,团队成员十分幸运的窥见了薄雾中水墨画般的桃花潭。此外,实践小队也有幸的采访了桃花潭的工作人员汪先生,在他的介绍下我们得知如今的桃花潭更多是是后世的加工成果,唐朝时的桃花潭并没有如此秀丽。“桃花潭因李白《赠汪伦》而得名,但李白其实是被汪伦“骗”过来的”,汪先生眯着眼笑着说。原来,当年汪伦在邀约中吸引李白的“十里桃花;万家酒店”都并不存在。桃花潭本无桃花,而是在十里之外的一处地方有桃花,也没有万家酒店,只有一家姓万的人家经营的酒店。这样的真相让团队成员感到趣味十足,纷纷表示学习到了很多知识。离开桃花潭,队员们便来到了谢朓楼。在工作人员的介绍下,实践队了解到谢朓楼原来是谢朓在宣城当太守时所建的小楼,名为“高斋”,唐代为了纪念谢朓,便在“高斋”的基础上重建此楼,名为谢朓楼。在介绍二楼李白的诗画时,工作人员介绍说,李白极其崇拜谢朓,诗中的:“青莲才笔九州横,一生低首谢宣城”,讲的就是这件事。可以说谢朓楼真正闻名于后代,也是因为李白。
品味安徽特色文化,发扬中华优秀诗歌精神
在实践过程中,实践队员们切身观赏了安徽各地景色。奔赴“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的秋浦河,欣赏了“青莹玉树色,缥缈羽人家”的九华山,登上谢朓楼一览“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的盛景,体悟太白“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的豪情壮志……李白诗歌与安徽各地特色文化结合,加深了安徽的文化底蕴,让实践队员们更深地发掘太白诗歌中的文化内涵,同时品味安徽的特色文化,更好的发扬中华优秀诗歌精神。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贵于知之,更贵于行之。此次的实践活动不仅让实践队员们深刻领会到知行合一的道理,还深入学习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提升了团队合作的技能,在调研、实践中品味李白诗歌中深厚的文化内涵,体悟安徽独特文化底蕴。未来,实践队员将秉承初心,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