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习二十大精神,传承弘扬汉字文化,2023年6月28日,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探寻汉字之源,品味甲骨神韵”社会实践团队来到河南安阳,开展了为期十四天的汉字文化调研活动。
8月16日上午,教育部举行“1+1”新闻发布会,介绍语言文字战线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传承发展中华优秀语言文化,助力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情况。这是继习近平总书记二十大闭幕走访安阳之后,教育部做出传承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最新指示。这不仅体现了党中央对汉字文化的重视,更彰显出传承汉字文化对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
安徽师范大学作为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素来重视语言文字教育。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汉字教育更是由来已久、师资雄厚。为学习二十大、弘扬汉字文化,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探寻汉字之源,品味甲骨神韵”社会实践团队来到河南安阳,走访调研中国文字博物馆等地,为汉字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贡献青春力量。
赏奇文甲骨,品汉字风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团队成员来到中国文字博物馆,学习了解甲骨文知识、汉字文化,助力非遗传承。
走进中国文字博物馆,一个雕像映入眼帘,它展示了甲骨文的发现过程。王懿荣在龙骨药材上发现文字,并命名为甲骨文。他散尽家财,搜到一千多片有字龙骨。之后,甲骨文的研究被高鹗继承,并留下《铁云藏龟》。此后,甲骨四堂、胡宣厚、于省吾、陈梦家等人的研究使得甲骨文流传久远。穿越千年时空,团队成员看到了智慧先民的汉字创造,感受了甲骨文中蕴含的神秘意蕴。
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记录载体,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讲解员为团队成员讲解了汉字的避讳文化、汉字的合用等与民俗有关的用法,展示了“天下第一行书”、“天下第二行书”等著名书法作品,带领团队领略汉字与书法的魅力。
浅醉甲骨,慢品中华千古韵;痴迷国粹,推敲汉字万般奇。刻写在甲骨片上的每一个文字都是祖先们对世界的描绘。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积淀,才酝酿成了横平竖直、堂堂正正的汉文字。学习了解汉字文化,可于横竖撇捺间参透生活,于点提勾折间领悟书法中华文化的魅力。

甲骨教学增趣味,汉字精神励少年
“汉字是中国文化之根;汉字是国家统一之本;汉字是国人立命之神。”继承弘扬汉字文化至关重要,团队成员一起参与了甲骨学堂活动,学习汉字教育经验,提升师范生教学技能。
甲骨文以象形为主要造字方式,每一个文字都是古人对世界的描绘。中国文字博物馆根据这一特点以“人、央、天、大、斗”等字为例编制了甲骨文韵律操,团队成员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表演了体操。甲骨文在舞动中趣味十足,汉文字在韵律中润人心田。此外,团队成员还帮助小朋友们以拓印、套娃、走迷宫等方式学习甲骨文,自信地向大家介绍相关文物,做到了寓教于乐。通过对甲骨文“初心”的讲解,讲解员引导小朋友们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员不忘初心的宝贵精神,小朋友们深受触动。
教育部举行的“1+1”新闻发布会中提出要“强化师资队伍”。通过在甲骨学堂的学习,团队成员学习到了很多汉字文化的教学经验。例如:在课堂中,创新教学方式、寓教于乐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使学生全面发展等。

汉字文化展新颜,时代青年促发展
眉宇展豪情,甲骨文传千古韵;山川披锦绣,汉文字现九州春。汉字文化已走过千年沧桑,时至今日,更应被继承和弘扬。
为了更好地深入了解大众需求,团队成员与中国文字博物馆合作推出大基数调查问卷,经过团队成员分发、线下采访与电话采访,最终得到了3000余份有效调查数据。
通过调查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对弘扬汉字文化活动形式的需求,探讨新媒体视野下弘扬汉字文化的机遇与挑战,团队成员了解到当前弘扬汉字文化活动的一些不足,例如活动的针对性、趣味性有待提高,群众的保护意识有待加强等,并尝试提出解决措施,为汉字文化的传播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此外,团队通过公众号、视频号等渠道发布有关汉字文化的内容,助力汉字文化的推广普及。
“中国语言文字贯通古今,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根系血脉。”新时代青年当扎根生活,让凝结着先贤智慧的汉字文化“热起来”“活起来”,促进国家和民族“亘古亘今、日新又新”的发展。

启智赋能非遗传承,创新助力乡村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魂”。
团队成员来到河南省“五星”支部水冶镇北街村。通过与村主任的访谈,团队成员了解到北街村通过兴办学校、举行文化活动等形式,满足了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真切感受到非遗正在以更加积极、活泼、多元的方式走入大众视野、融入大众生活。为更好地传承甲骨文等非遗文化,助推汉字文化更广范围地走向大众视野,团队成员提出可利用数字化技术将甲骨文等非遗进行再现与推广,通过搭建虚拟交互体验平台等形式为全民带来新的沉浸式汉字体验,将新时代文化元素融入汉字文化,从而带动非遗文化的振兴与发展,助力打造文化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乡村是中国的基石,乡村文化是乡村赖之以生、人民赖之以情的深入骨髓的血脉基因。推动乡村振兴,不仅提升村民的物质生活,更应注重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让村民守得住根、记得住乡愁、卸得下负担、看得见远方。

中华汉字五千年,人文初祖之根源。团队成员通过走访调研博物馆,深入感受汉字文化;参与甲骨学堂,学习汉字教学经验;开展问卷调查,探究新媒体视野下弘扬汉字文化的机遇与挑战;创新汉字文化的宣传渠道,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本次实践既是对安徽师大学子的锻炼与考量,也是以青年的实际行动对汉字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为汉字文化注入了青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