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昆曲素养,夯实专业知识,丰富校园文化,我校戏剧戏曲学专业、中国古代文学专业部分研究生组成昆剧社会实践团队,在四名专业老师的带领下,于7月31日出发,前往苏州昆剧院进行了为期7天的系统昆剧学习。在这炎炎夏日,团队同学们学习昆曲的热情却格外高涨。
此次专业实践活动以经典昆曲剧目《牡丹亭》的排演为中心,通过学习《牡丹亭》中的经典曲目和片段,让大量有志于此的青年学生参与其中,培养大批热爱昆曲、具有专业表演才能的精英人才。同时力求引起青年学子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关注,在课堂和文本之外感知戏曲艺术的魅力。
8月1日,苏州昆剧院党委书记、国家一级演员吕福海为实践团队发表致辞,对我校师生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他也很欣赏我校师生对昆曲的这份热情,希望我校师生能够完满地完成本次的学习任务。此外,苏州昆剧院还为实践团队配备了两位优秀的青年演员徐超、李洁蕊全程辅导教学。
两位老师从最基础的台步、圆场教起,再从吐字、发音、曲谱、声调几方面,耐心细致教同学正音;继而分组教学,表演示范,分解动作,一步步引导大家走好台步,摆好身姿,甩好水袖,巧用纸扇,举手投足间,眼角眉梢处,呈现角色基态。每一个动作学起来都不容易。从花旦和小花旦的分开练习到两者进度一致、合作练习;从简单的甩水袖和拿扇子,最后能完整地唱演完一整段的《游园》;从小小的排练室到大剧场,反复确认角色及其道具的位置。每一天,实践团队的同学们都在认真地学习,因为一个不熟练的小动作反复练习,因为一句唱腔不准而反复研究。在剧场舞台上,同学们真正找到了归属,步履不停,即便下课了也仍旧不休息,都愿意多学一点,再学一点,因而,在最后的表演中,同学们都表现出了不俗的学习和适应能力。在这过程中,同学们也完成了从零到一的转变。
8月5日,吕福海书记专门为实践团队开设讲座,畅谈昆剧历史及艺术特点。关键处,吕书记还亲身示范动作,“手、眼、身、法、步”一一示范,展现其中的区别及奥妙。
妆容也是戏曲表演的重要一环,在实践学习的最后一天,同学们亲身体验了一把戏曲角色的妆容。上妆的过程很复杂,需要一遍遍地打底、扑粉,再用专业的黑色笔刷勾勒出形状,这样新奇的体验让队员倍感兴奋,也为实践团队此次的昆曲学习画上了完满的句号。
在为期7天的昆曲学习过程中,实践团队的同学们都深深感受到昆曲的魅力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苏州昆剧院老师的教导下,大家受益匪浅、感悟颇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年轻一代去继承弘扬,而暑期实践则是夯实专业基础,锤炼专业技能的重要机会。研究生同学在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和个人素养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将理论和实践更好结合,促进能力专业化、专业精深化,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此外,文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三位本科生也全程参与了此次暑期昆曲学习实践活动。(文/段齐琼 图/胡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