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中国传统哲学更是绵延千年的民族文化的鲜明印记。中国哲学历来注重对人本身的注视和体悟,在如今这个时代则更能够彰显其重要意义,那么就让我们跟随中国哲学史刘宏老师一起进入这个充满哲思与默想的方寸天地。
不问前路几曲折,我把天地做道场。这是刘宏老师在研究和教授中国哲学史过程中得到的体悟。当谈及哲学对人的意义时,刘宏老师指出,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之下,理工科等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往往得到更多的重视,哲学则更注重对个人心灵品格的塑造。哲学看似无用的背后是人的哲学思维的养成和锻炼。而这种思维能够更好的指导我们的人生选择,从而实现其他学科所产生不了的作用。与西方哲学相比,中国哲学更多的关注人的社会意义和道德价值,在理论上重视人性修养,在理论中重视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在刚刚接触中国哲学时,人们总是容易陷入误区,就是将中国哲学的启示与方法分析相分离。而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哲学同样不缺少缜密的逻辑和深邃的思辨,譬如魏晋名士之间的清谈叩问,佛教禅宗之间的禅机佛偈。只有当我们深入到中国哲学的脉络中时,才能够真正体味出历代先贤大儒所遗留下来的光辉遗产。
书籍永远是我们学习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在这一层面上,刘宏老师鼓励同学们多读一些中国哲学方面的书。面对同学提出的是不是要读哲学原典的疑问时,他指出,读书的第一要义是读下去,形成自己的理解而不必要去追求对原文的考据。第一,由于原典意义的含蓄性和多义性,我们在初学中国哲学时往往不能完全理解和正确认识文中的思想内涵,从而导致偏差;第二,随着个人知识结构的完善以及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对哲学经典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和进步,所以更需要与前人的经验所对照;第三,在阅读前人注释的时候也不可过分地要求自己与前人解读靠拢,中国哲学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都与当时的政治环境密切相关。所以在前人解释的基础上,保持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将理论知识真正化为自己的哲学素养才是阅读经典、学习中国哲学的正确方法。
在采访的最后,刘宏老师也对同学们提出了期望:希望同学们多涉及专业领域之外的知识,在学习和生活中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学会做人是人生旅途中最为重要的事,在此基础之上,也祝愿同学们日后有更好的发展。刘宏老师在朋友圈中这么写道:“最后一课,与15汉语言文学(非师范)同学‘师生面对面’活动。论及中国哲学的重体悟、重修养特色,在理论上重视人性问题,在实践上重视对现实社会的关注。虽然匆忙,不能深入,但也不失为一次师生间的交心。课程虽然结束了,但学习其实才刚刚起步。想用这些年来的一点心得,激励和祝愿同学们未来的路越走越好:不问前路几曲折,我把天地做道场。”(15级汉语言文学非师范 文/李天培)


添加者:孙霁雯 添加日期:2017-06-07
审核者:
审核日期:2017-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