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团动态 > 正文

15汉非【师生面对面】第十六期之专访李伟老师——杏坛良师教学相长,桑梓益友文质彬彬

编辑:孙霁雯  发布时间:2016-12-14

编者按: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德者,本也,得也,性之端也。为了弘扬高尚师德,加强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15级汉非专业特举办“师生面对面”系列活动,意在通过对本班任课老师进行采访报道,增进师生关系,让同学们对所学课程有更深刻的了解与认识,同时巩固专业思想,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

杏坛百代育桃李,桑梓千秋钟文人,文人学者的谦谦之风一直是中国历代流传的风度与气质。而今天我们采访的文学院副教授,美学专业硕士生导师李伟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德才兼备,温文尔雅的传道者。

李伟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直称呼学生为“诸位”,这一习惯给同学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而当谈及这一点时,李伟老师认为,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是在邀请学生参与到研究中来,相应的,上课并非是老师单方面的布道,而是师生之间一同研究知识生发的过程。文学理论对于同学们来说是一门学术性很强的学科,而李伟老师却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回顾自己的学术生涯时,他特意强调了陈文忠老先生对自己学术选择的影响,而这份传承也在日后的教学中鼓励他做一个有情怀的传道者。

李伟老师指出,现在的社会是一个读图的时代,理论是间接的,不能给人以直接的感官获取,但是理论知识仍有其存在的必要性。理论学习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的思维和行动方式,使人看待问题更加理性化、客观化,而这也是现在的大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同学们在文学理论方面的学习,李伟老师也提出了建议:第一,希望同学们能够逐渐培养对这一学科的学术兴趣,将文学理论作为一门有意义、有趣味的研究活动;第二,要求同学们能够认真做好课堂笔记与读书报告,立足于文本研究课程,真正的把握文学理论的学术脉络和探究理念;第三,文学理论是一门总结归纳性的学科,所以广泛的阅读相关文学书籍就成了研究文学理论的必要途径;第四,在学习过程中要有意识的联系自己的文学体验,运用理论的思维来观察自己阅读过程中发现的文学现象,从而加深文学理论的双向理解。郭精金同学向李伟老师也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即佛教理念中的“境”的内涵中国化的问题。李伟老师从各个角度中解读这一文化现象:文化意义中,中国文化中的“境”古已有之,但缺少佛教文化中的众生感,佛教概念的引入丰富了中国传统意象的文化内涵;而在学术方面,这一现象也是文学发展的客观规律,中国的文论学正是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不断演进的。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李伟老师正是这样一位良师益友,谦谦君子,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学术的探索无穷无尽,未来的道路一片光明,我们作为沐浴在人文情怀之中的文院学子,更应砥砺精神,孜孜以求。(15汉非 文/李天培 图/杨波)

Copyright@2016 School of Liberal Arts,AHNU    

中国·安徽·芜湖 安徽师范大学    

电话(传真):86-0553-5910500 邮编:241003   

 信箱:zjwxy942@mail.ah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