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研究 > 正文

【戏剧影视艺术沙龙第22期】陈友峰研究员谈戏曲意境的四个层面

编辑:孙霁雯  发布时间:2022-10-17

10月16日下午两点,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艺术沙龙”第22期如约而至,本院戏剧影视专业张华老师及文艺学、美学等专业研究生与全国各地师友相约线上。本期沙龙由中国戏曲学院知名学者陈友峰研究员主讲“戏曲意境的四个层面”,陈元贵教授负责主持。

讲座伊始,陈友峰研究员简要梳理了一下“意境”范畴诞生的历史,指出此概念之形成可远溯到先秦诸子时代,中经魏晋时期王弼式的解经学,再到唐代王昌龄、皎然进一步诠释,至晚清王国维集大成。“意境”作为传统美学当中的重要范畴,同样也是诗乐舞等艺术当中的最高审美追求,紧接着陈友峰研究员引出“戏曲意境”正是生发于古典美学“意境”的基础之上这一论断。然而由于戏曲艺术高度综合了此前诸多艺术门类的表现手法,故其形态与层次的丰富多样性也就更加值得探讨。陈友峰研究员认为,戏曲的审美意境主要体现在四个大的层面,即真境、情境、幻境以及化境,这四种意境的关系应为逐渐递进且互为交合、彼此相触,而非相互割裂、各自孤立。陈友峰研究员随后对这四种意境作逐层阐释。

首先,他认为“真境”是由“戏曲”所具备的“戏”之本质品性所决定的,“真”应当成为、也必须成为戏剧追求的主要目标。陈友峰研究员通过对王国维先生“境界说”的理解与发挥,指出不论是写实主义还是理想主义的作品,其所遵循的艺术理想均以“真实”“自然”为鹄的,此二者也就成为王氏所创造的“意境”这一范畴的主要内涵。究其实,戏剧性所追求之真实,是一种“最熟悉的陌生人”,是现实生活当中“杂取种种”“合而为一”的“这一个”,“真实”应当是现实存在与主观情志的结合,是创作主体在现实存在基础之上创造的“第二真实”。

其次,陈友峰研究员认为,具有更强烈主观性质的“情境”构成了戏曲意境的第二个层次,“情境”顾名思义,明显注重的是一种“情”与“境”的融合,作为一种观念世界,构成一种蕴含着强烈主观色彩的生命图景。具体到“情境”之“情”,在戏曲审美之中又可细化为三个层面,即表演对象之“情”、创作者之“情”、观赏者之“情”,若是能够将上述三种“情”融合为一,那此种“真境”的情感氛围将弥漫于整个演出舞台和演出场所。陈友峰研究员还特意指出“情境”在戏曲艺术审美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它是戏曲意境之总体构成,是“情”与“境”的高度融合,是主观情感与客观场景在观念化舞台上之综合呈现。

再次,陈友峰研究员认为,作为观念化艺术世界的“幻境”首先是一个与现实存在相对应的梦幻世界,它的另一层涵义则是指在戏曲欣赏与创作中所处的一种精神状态与境界。在这种亦真又假、似假还真的“世界”里边,创作主体陶醉其中,如梦似幻、物我同体,进入了一种“从心所欲”的神妙之境。

最后,陈友峰研究员指出了作为戏曲意境最高层级的“化境”所包含的两重含义:一是将组成戏曲的各种艺术元素化而为一,不假雕饰,使之成为一个圆融有机的整体;二是在此圆融有机的戏曲艺术中,创造出一个意蕴无穷、境界高妙的观念化艺术世界。陈友峰研究员还特意指出,臻于“化境”意味着创作主体与欣赏主体的情感生命跟创作对象与欣赏对象之间的完美“化合”,这是一种通过审美对象对天地宇宙与社会历史的直觉、感受与体悟,妙不可言。

陈友峰研究员讲演结束后,我院学子积极踊跃地就各自困惑之处,分别提出了王氏“意境说”之“真”与戏曲表演之间的差异、学术研究的方法论以及古典文论的现代诠释等相关问题向陈友峰研究员请益,陈老师也针对性地给出了精彩答复。最后,陈元贵教授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对陈友峰研究员的审美意境四层次说进行了简单点评,对本次讲演作了高度总结,张华老师也就“戏曲现代性”等相关问题与陈友峰研究员进行了深入交流。本次沙龙陈友峰研究员通过对古典学术资料的有机整合,将一众学子带入了意蕴无穷的“化境”,高屋建瓴,意存高远。(文学院栗启)

Copyright@2016 School of Liberal Arts,AHNU    

中国·安徽·芜湖 安徽师范大学    

电话(传真):86-0553-5910500 邮编:241003   

 信箱:zjwxy942@mail.ah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