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研究 > 正文

【学术讲座】姜涛教授:新诗中的山水和植物——从冯至说到臧棣

编辑:孙霁雯  发布时间:2023-04-02

3月28日上午9:30,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姜涛先生应邀作题为“新诗中的山水和植物——从冯至说到臧棣”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文学院王中老师主持,方维保、冯波、郭传梅、张华、杨惠老师列席,来自省内外多所高校的教师、硕博士生、本科生共100余人齐聚云端,参与交流讨论。

姜涛教授以里尔克诗歌为媒介,以植物、山水为线索,比较分析臧棣、冯至的诗歌,以此区别“咏物诗”和“物诗”,并涉及“主体性”、“物我”、“人我”等诗歌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姜涛教授从臧棣诗歌集《诗歌植物学》谈起,并引用臧棣好友西渡对其的评论:西渡认为《诗歌植物学》建立了“一种从容、活泼、互动而富于变化的物我关系”,是物我“互为主体性”关系,某种程度上是对里尔克物诗中“物的主体性”的超越。以这种“物我”关系为契机,姜涛教授认为臧棣的诗作,与现代诗人冯至以《十四行集》为代表的描写山水和植物的诗作有某种接续延深并变化的联系。首先,姜涛教授阐释里尔克观察世界不用“本地人偏执的眼光”,“以稀少的亲切和敬畏的隔离”来接近,阐明里尔克以神秘主义为支撑的世界观;以冯至的咏物诗论证冯至诗作中的对话关系是以“我”的感受去联通对象,反而是将“物”拉入了“本地人的偏执目光”中来观看,以此论述了冯至与里尔克的诗学关系。其次,姜涛教授赞同“冯至诗作以‘框子’形式取景”的说法,认为冯至通过咏物达到精神上的升华,但同时提出对自然山水感觉的推进是否只是以“己”之愿、“己”之构想代替了“及人”、“成物”的艰辛和曲折的疑问,但总体来说,冯至以现代启蒙知识分子写作体现了面对民族危机时自我担当的知识分子姿态。最后,对比臧棣《诗歌植物学》,姜涛教授认为臧棣对植物的凝视变成了对生活的解释,而对西渡认为臧棣延续了里尔克物诗的观点表示评价过度,认为臧棣诗中的“我”主权在握,“我”与山水自然对应的是阐释与被阐释、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非“互为主体性”关系;而《诗歌植物学》仍为模拟对话形式,这是对冯至诗歌创作的推进。姜涛教授总结如何通过诗歌看见山水,以山水为介看见人与世界万物的联系,从而以“物我关系”认识“人我关系”,将自我放回到生命中。

参加讲座的教授们对本次讲座给予了高度评价。王中教授最后总结,认为姜涛教授文理兼修,既具有诗人的直觉与敏锐,又有诗歌评论家的严谨和缜密,讲座十分精彩。互动环节,不少同学积极参加讨论,姜涛教授对同学们的疑问耐心地予以解答。本次讲座引发的学术思考十分深远。(文学院 马孟孟)

Copyright@2016 School of Liberal Arts,AHNU    

中国·安徽·芜湖 安徽师范大学    

电话(传真):86-0553-5910500 邮编:241003   

 信箱:zjwxy942@mail.ah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