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5日上午,“语言学沙龙”第103期在文典楼F313教室举行,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硕士生导师李艳芝老师为同学们带来“跨语言 [吃/喝+非受事NP]构式的语义类型分布及认知模式研究”专题讲座。讲座由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胡承佼老师主持。
李老师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研究对象,即[吃/喝+非受事NP]构式,并回顾了前人已有的研究。随后从认知构式语法和语言类型学的角度介绍了研究的理论基础,并对构式理论的使用范围进行了探讨。接着,向大家呈现了“吃/喝”与[吃/喝+非受事NP] 构式的跨语言表现,从世界语言的角度总结了这两个概念存在的四种情况,并对汉语方言与民族词中“吃”与“喝”的词性对应情况进行了介绍。随后,李老师解释了[吃/喝+非受事NP] 构式的语义普遍性与多样性,还通过列举泰语、俄语、豪萨语等不同语言中[吃/喝+非受事NP] 构式的例子,详实直观地展示了[吃/喝+非受事NP] 构式的跨语言普遍性,进而对[吃/喝+非受事NP] 构式的认知机制与模式进行了剖析,从认知构式角度介绍了[吃/喝+非受事NP] 结构具有的三种语义认知模式。
最后,李老师通过对过往大范围田野调查结果的分析,从复杂性角度总结出此类结构具有形义匹配的不可预测性与复杂性,并且该构式的丰富程度与能产行大小与不同语言形态特征的屈折程度呈现出负相关关系;认为从认知角度来看,此类构式提示我们隐喻是不同语言的共同认知机制,体现了这些语言具有语用性强的普遍性特征。
在交流环节,胡承佼老师、刘凡老师与李艳芝老师对[吃/喝+非受事NP] 构式的隐喻模式进行了讨论,徐建老师从地域方言角度提出了对“吃”“喝”语义的理解,崔达送老师对语言研究过程中材料统计的重要性进行了强调。讲座内容充实,讲解细致,语言幽默风趣,同学们受益匪浅,在开阔视野的同时感受到辩证思维在学术研究上的重要性,讲座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