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研究 > 正文

【学术沙龙】潘德荣教授:经学诠释与德行诠释学

编辑:孙霁雯 预审:李伟 终审:戴和圣  发布时间:2024-06-07

6月4日下午2:30,中西文化与文论学术沙龙第65期在文典楼F426会议室如期举行。中国诠释学专业委员会首届会长、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潘德荣先生应邀为文学院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经学诠释与德行诠释学”的精彩学术报告。本次沙龙由张勇教授主持,乔东义教授、刚祥云博士、黄江博士、黄瑞博士及文学院硕博研究生等四十余人到场学习交流。

讲座伊始,张勇教授对潘德荣教授的学术成就进行了热情洋溢的介绍,深情回忆了潘老师与文学院、诗学研究中心的渊源掌故,并对潘老师重回故地讲学表示了热烈的欢迎。

潘德荣教授在报告中首先说明了当前诠释学界关于“Hermenenutik”汉语译名尚未统一的现象,并由此切入正题,认为诠释学可以依照不同的诠释对象划分为至少如下三个类型:经学诠释学、经典诠释学和文本诠释学。随之,潘老师借助对中西传统中“经”与“经典”概念的区分,指出经学诠释学其实应该指自西方《圣经》解释传统而来的“解经学”,其主要关涉的是对神圣话语的解释,带有非常强烈的实践性,内容的神圣性、解释的真理性、理解的唯一性和说服的权威性是其所应固有的特点。基于此,潘老师认为,由于中西经学概念的差异问题,当前学界所探讨的“经学诠释学”这一概念之合法性仍需要进一步讨论,如果说经学不具备权威性和真理性,那其实就是一般意义上的文本诠释学研究。

最后,潘老师通过对传统认识论与诠释学之区别的辨析认为,不同于认识论起源于惊讶与闲暇,诠释学应是源自一种忧患意识,在理解与诠释的活动中,所有的远虑取决于近忧。因此,潘老师主张将中国诠释传统回归到最古老的以“德行”解经的过程中:以《周易》诠释的实践为起点,以中国解经传统为底色和基础,以“德行”概念为核心,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对中、西方各种诠释思想资源的全面的分析与整合,从而推动诠释学在世界哲学伦理学转向上的进一步发展。

报告结束后,张勇老师对潘德荣教授睿智深刻的思辨能力和严谨谦逊的学术态度进行了高度赞扬。到场师生也就“德行诠释学”的学术史定位、诠释学向度下的中国文学研究等问题与潘老师展开了近四十分钟的深入交流。整场讲座学术氛围浓厚,引人入胜。(文/唐振 图/朱憬臻)

Copyright@2016 School of Liberal Arts,AHNU    

中国·安徽·芜湖 安徽师范大学    

电话(传真):86-0553-5910500 邮编:241003   

 信箱:zjwxy942@mail.ah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