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研究 > 正文

【学术沙龙】杨键:寻回汉语的容颜和声音

编辑:孙霁雯 预审:李伟 终审:戴和圣  发布时间:2024-11-11

11月2日下午,“寻回汉语的容颜和声音——杨键诗歌创作谈”讲座在文典楼F313如期举行。本次讲座邀请了当代著名诗人、艺术家杨键先生,讲座由文学院张华教授主持,文学院当代安徽文学研究中心、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比较文学学术团队的部分教师、硕博研究生和江南诗社同学参与本次学术讲座。

杨键先生是继海子之后最重要的安徽籍诗人,在中国当代诗坛极具影响力,多次荣获国内、国际诗歌大奖,有多首诗歌入选当代文学史教材。据中国知网统计,以杨键诗歌为研究主题的期刊论文有六十多篇,硕博论文有十余篇。其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独树一帜,受到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在此次讲座中,杨键先生从自身创作经验出发,阐述了他对当代汉语诗歌创作的观察和思考。

杨键先生认为,现代人需要的不是“忧贫”的面容,而是“忧道”的面容,这种面容是靠“修”出来的,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浮于表面的。对于现代中国人来说,诗歌创作首要就要“寻回”汉语的容颜和声音。关于如何“寻回”,杨键先生给出了自己的见解:我们虽然用汉字在写诗,但常常并没有真正进入汉语;用汉字写诗的人也不一定是汉语诗人。诗歌创作不仅要具有诗的精神高度,把握诗歌中关于人的灵魂的容颜,还要端正自己的“身语意”,建立诗与人生的深刻关系。这样,如何写诗、写什么样的诗就是自己内心的体现,而只有“修心”才能重新找回汉语的容颜和声音。

随后,针对杨键诗歌创作的相关问题,在座老师和杨键本人一起进行了充分、热烈的交流讨论。桑农老师谈到他最初阅读杨键诗歌的经历,他认为杨键的诗歌以其强烈的在场感和终极关怀,读来令人震撼,不仅超越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朦胧诗”,也超越了九十年代“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之争,是当代汉语诗歌写作的一个成功的范例;其水墨画意象鲜明、风格独特,既具有东方神韵又具有现代意识,同样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张应中老师认为,观看先秦古人的画像比文字带来的感受更加直接,再将画像和他们的作品结合起来,会受到很多新的启发,对文学写作和研究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角度。同时,诗人的创作要亲近自然,就像杨键一样,这样写出来的诗才会有温润的气息和悲悯的情怀。叶帮义老师由他目前在做的《中国新诗选》的编撰工作而谈到安徽的新诗创作,他认为安徽的新诗成就很高,每个历史阶段都有一批优秀的诗人进入文学史,比如早期的胡适、汪静之、宗白华,新时期的海子、杨键等,我们应该好好总结,为安徽的新诗发声,比如编写《安徽新诗选》、撰写《安徽新诗史》。张公善老师认为,诗歌的音韵美需要回归,还原澄澈、本真的面容,由此,杨键先生的诗歌创作和主张就凸显出其价值。张华老师认为,“诗”存在于一般人的心灵深处,也并非只有诗歌创作者才关注“诗”,比如曹禺的话剧创作便非常注重人物语言的“诗化”或“诗性”,其改编剧《家》便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因此,不论研究哪一种文体的作品,“诗”之内容的发现和阐释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魏文文老师认为,杨键诗歌中追求的“容颜”与“声音”关涉诗歌写作中非常重要的视觉和听觉叙述两个方面,好的诗歌往往打破时间与空间的界限,打通耳朵与眼睛的感官隔阂,达到叙述的高级形态,显然杨键通晓这个创作秘密,他的诗歌往往通过融合多种感官的真挚体验,直抵达心觉的自然流露。洪文豪老师则认为,读杨键诗歌能感受到“痛感”和“罪感”,诗中的一花一草一树都有“痛感”,还有人面对世界的“惭愧感”,这使他的诗体现出一种本真的、非田园牧歌式的精神和情调。新传学院的李商雨老师通过回忆自己早年与杨键先生的通信,探讨了走进杨键诗歌的路径与方法,他认为“要认识本心”既是杨键诗歌的本体论,也是其方法论;同时认为,杨键的诗歌和绘画是一体的,是其生命思考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

讲座的尾声,杨键先生还与文学院现当代文学、美学专业的研究生进行了互动交流,耐心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对如何看待诗歌与人生的关系、如何学习和研究新诗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建议。本场讲座内容丰富充实,交流轻松愉悦,对于文学院师生了解当代汉语诗歌创作的前沿动态、开拓研究思路、促进文学创作与研究的互动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也充分体现了“当代安徽文学研究中心”关注安徽作家、繁荣安徽文艺的旨趣。    (文学院 孙依婷)

Copyright@2016 School of Liberal Arts,AHNU    

中国·安徽·芜湖 安徽师范大学    

电话(传真):86-0553-5910500 邮编:241003   

 信箱:zjwxy942@mail.ah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