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下午,“中西文化与文论沙龙”第71期“在文典楼F426如期举行。本次讲座主题为“细读•体裁•传记:析普希金抒情诗《致恰达耶夫》”,邀请了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凌建侯先生主讲。文学院老师张士毅主持,文学院副教授张磊老师担任与谈人,文学院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及部分本科生参加本次沙龙的交流讨论。
凌教授在本次讲座的开始首先介绍了普希金的创作情况,借由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演讲阐述了普希金作品中蕴含的全人类性、民族性思想。凌教授提出,普希金的研究意义不仅表现在宽广的艺术思维上,而且还表现在他能敏锐地洞察不同国家和不同时代的文化精神上。接下来,凌教授提出本次讲座将使用英美新批评细读法、文学体裁分析法、欧洲传记批评法来分析俄罗斯作家普希金的抒情短诗《致恰达耶夫》,从而深入挖掘普希金诗歌内涵,立体地呈现普希金诗歌创作的一般性特征,全面解释普希金被称为“俄国诗歌的太阳”的原因及普希金在俄罗斯文学史上的地位。
在分析《致恰达耶夫》这首诗时,凌教授首先援引细读法,选取诗歌中“安宁的荣誉、梦幻、期待的煎熬”等关键词来解析作品语义,揭示了本诗“呼吁自由与解放,抒发政治抱负”的主题。凌教授以本诗为例,指引在场学生从作品中的随机同义词感受到普希金的发散性思维,自由发挥想象力融入到作品的再创作环节中。随后,凌教授使用体裁分析法,认为普希金这首诗是浪漫主义哀歌和政治抒情诗融为一炉的诗歌。最后,凌教授使用传记批评法,介绍了恰达耶夫其人及恰达耶夫与普希金的相关经历,提出本诗的艺术风格与普希金本人桀骜不驯、不受束缚的自由性格有关,同时也离不开“希什卡夫与卡拉姆津派之争”的影响。凌教授认为,普希金本人的个人经历与他毫不妥协的批评精神无疑为19世纪俄国批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树立了榜样。
讲座的尾声,张磊老师在总结中提出凌教授的讲座显示出开阔的视野和深厚的学养,为在座学生作出了“小题大作”的示范。张磊老师、张士毅老师与凌教授的交流互动也为同学们了解俄国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了解俄罗斯文学脉络提供了宝贵思路,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本次讲座学术氛围浓厚且轻松愉悦,在场师生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活动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