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晚,“中国传统诗学的现代转化及现代性的多种面孔”讲座在文典楼F426如期举行。本次讲座邀请山东大学诗学高等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孙基林教授主讲,文学院张华教授主持,当代安徽文学研究中心、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比较文学学术团队的部分教师、硕博研究生以及部分本科生参与了本次学术讲座。
讲座伊始,孙老师梳理了“诗学”的概念。他认为,所谓“诗学”,乃关于诗的学问,包括诗的理论批评及历史叙述等诸多层面。在西方,它源自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即“关于诗的艺术本身”的讨论。后因作为文体的“诗”及《诗学》的源头地位,“诗学”在广义上也被看作是文学理论批评的代名词。在中国话语语境和概念谱系中,早期的“诗学”概念可狭义地指称“诗经学”,但在一般意义上是指“关于诗的学问”,而“诗”是广义上的概念,包括诗词曲、赋、乐府、民谣等各类诗的体式,散文诗亦是。
接着,孙老师阐释了容易混淆的“现代”“现代性”“现代化”等概念,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分析时间说、空间论与中国新诗语言转换之间的关系。他认为,诗学传统的现代转化需在一个特定的文化语境中进行。就中国近代社会进程和存在状态而言,西学东渐、知识转型在精英知识分子身上的体现,曾历经一个清晰的历史过程,这与当时的社会实践、文化语境与人们的经验认知有关。最后,孙老师具体分析了“诗言志”观念的现代转化。他认为,“诗言志”作为中国诗学开山的纲领性主张,为中国历代诗人、诗论家所宗奉,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衍生出新的内涵和价值,并在一定意义上进入了新诗理论与创作的血液。
在讨论互动环节,孙老师就同学们提出的新诗研究中的一些问题诸如叙事、叙述、抒情、议论之关系,“时、空”与新诗创作理论、实践之关系,以及古体诗传统对新诗写作的影响等问题作出了精彩的解答。本次讲座着眼于新诗研究前沿问题,理论性强而不失趣味,内容丰富、充实,对文学院师生的相关学术研究和创作实践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文学院 魏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