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上午,“我的文物诗写作——以《时间的证据》为例”讲座在文典楼F426如期举行。本次讲座邀请当代著名诗人安琪主讲,文学院方维保教授主持,文学院当代安徽文学研究中心、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比较文学学术团队的部分教师、硕博研究生和江南诗社成员代表参与本次学术讲座。

安琪曾出版诗集《极地之境》《未完成》《你无法模仿我的生活》《暴雨和绵羊》《时间的证据》及随笔集《女性主义者笔记》《人间书话》等15部,获柔刚诗歌奖,《诗刊》社“新世纪十佳青年女诗人”,《诗刊》社中国诗歌网年度十佳诗人、年度十佳诗集奖,《北京文学》《文学港》优秀作品奖等。其中《时间的证据》是一部以“文物”为题材的诗集。
讲座伊始,安琪首先回顾了《时间的证据》的创作缘起。她认为,中国历史悠久,文明未曾断绝,所留下的文物不可胜数,这是我们的光荣和骄傲。无论实物,还是遗址,广袤大地,中华文物总能激发每一个中国人的爱国热情和历史自豪感。为此,她在2022年萌生“为文物写诗”的念头,试图“让文物说话”,把文物搬上诗的版图,并试图借助诗的形式激活传统,衔接当代。
接着,安琪老师主要以诗集中的二十首文物诗为例,与师生们分享了诗歌创作背后的故事,以及写诗的具体过程与技巧。她通过妙趣横生的讲解,复活了沉睡的文物,阐述了文物与当下生活、人之诗情诗性之间的关系,充满了古今对话的乐趣和张力。在互动环节中,师生们纷纷感慨,了解一首诗的写作过程,其意义不仅在于诗歌创作本身,还在于为文学创作研究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切入口和基本思路。至此,本次讲座在掌声中落下帷幕。 (文学院 魏文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