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工之家
品人文,育英才,创书香模范之家!
当前位置: 教工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李平教授教学公开课:《文心雕龙》精读

发布时间:2022-12-09编辑:张敬

12月7日,正值大雪节气,文学院李平老师于线上为同学们讲授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文心雕龙》精读”公开课。文学院俞晓红、崔达送、饶宏泉、温志权、郭传梅、何家兴、李万营、黄江等老师和尹珺、姜周群博士观摩了此次公开教学活动。

李平老师公开课的教学内容围绕《文心雕龙》的文学创作论展开,结合《物色》《神思》两篇的具体内容,分别讲授了客观外物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及文学创作中构思活动的特点。李老师首先结合《物色》的具体文本,阐释文学与自然景物的关系:大自然的气候、景物随四时变化各有不同,人们的感情也随之起伏变化,并通过文辞表现出来:“是以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气清,阴沉之志远;霰雪无垠,矜肃之虑深。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更为深刻的是,刘勰还认识到作家在面对外物时,主体的情感并不是被动地受外物变化的调遣。一方面是作家的“气”“情”“心”,另一方面是外物的“貌”“色”“象”,二者实际上通过“视听”感官的中介,处于一种双向交流共振的状态:山沓水匝,树杂云合。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春日迟迟,秋风飒飒。情往似赠,兴来如答。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 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中国人于有限中见到无限,又于无限中回归有限,其意趣不是一往不返,而是回旋往复。王维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韦庄诗“去雁数行天际没,孤云一点净中生”;储光羲诗“溪流碧水去,云带清阴还”以及杜甫诗“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都写出这“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情往似赠,兴来如答”的精神意趣。

在《神思》篇讲读中,李老师指出艺术想象具有“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特点,即不受作家的身观局限,超越时空,自由驰骋。接着,老师进一步揭示艺术构思中“神与物游”的规律,即作家的主观情思始终不脱离具体物象。“神用象通,情变所孕”二句,阐明“神居胸臆”“物沿耳目”的两个方面:即内在情思与外在物象通过感官的中介相交汇,作家的主观精神外在物象双向对流,形成“物以貌求,心以理应”的心物交融的活动过程。同时,李老师特别指出刘勰所强调的艺术创作的前提——“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即只有在一种超功利的不受干的平静心态下,创作才能入自由想象的境界。课堂尾声李老师指出刘勰分析并解决“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的创作命题:即在于“人之禀才,迟速异分;文之制体,大小殊功”,由于人的才性和文的体制有不同,故而创作活动纷繁复杂。但无论主客观条件如何,要有“积学”“酌理”“研阅”“驯致”的学习态度和思想觉悟,平素的知识积累和实操练习是成功致绩的必由之路。

李老师将抽象的创作理论同文学史上具体的创作实际生动地结合起来,抽丝剥茧,层层深入,为同学详细论述了“神思”这一中国古代艺术论中重要的理论问题。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更好地掌握了文本精读的重要方法,从中获益良多。本次公开课活动也获得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俞晓红教授说:“当年祖老给我们上《文心雕龙》,我们就特别喜欢,《物色》篇是会背的,祖老给的作业之一是背诵四篇。听您(李平)的课,仿佛回到当年的课堂。”何家兴老师说:“刚刚学习了李老师精彩课堂,获益良多!娓娓道来,大师风采。”黄江老师用“气韵生动”四个字评价这堂公开课。(图/文 董毓祺)








Copyright@2016 School of Liberal Arts,AHNU 版权所有:文学院
中国·安徽·芜湖 安徽师范大学 邮编:241003
信箱:sxzx2633@mail.ahnu.edu.cn 电话(传真):86-0553-5910500
自2016年9月1日起,您是第15644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