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导航”系列讲座第215期】胡晓明教授:中国诗学中的唐宋诗之分

编辑:刘倩 预审:饶宏泉 终审:项念东  发布时间:2022-04-27

本网讯 (夏兴才 樊芯悦 余洪会)425日晚,文学院“学海导航”系列讲座第215期、国家一流课程名家系列讲座在“云端”举行。本次讲座邀请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图书馆馆长、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会长胡晓明教授主讲,胡传志教授、侯宏堂教授、饶宏泉副院长等老师,文学院部分硕博士生、本科生,以及省内外其他高校师生300余人参加了此次线上讲座。讲座由项念东教授主持。

 

本次讲座的主题是“中国诗学中的唐宋诗之分”。讲座伊始,胡晓明教授即指出,“唐宋诗之分”是中国诗学的一个“老”话题,自宋代以来类似“情-理”“才情-学问”“自然-人文”“兴象风神-筋骨思理”二分的评论不绝于耳。必须警惕“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观念的误导,“唐宋诗之别”非时代先后之分,而更是一种深受唐宋文化影响的诗美学之分、诗的精神意态之分。实际而言,唐诗中有宋调,宋调中亦可见唐音,唐宋诗之分实为唐型诗歌与宋型诗歌之别。

随后,胡晓明教授例举了“淡烟疏雨”“落木”“潮落”“清明”“此时/彼时”等十五个诗歌意象,一一剖析其在唐宋诗人笔下不同的言说方式及其美学精神与文化观念。比如,同是“昭君”意象,老杜笔下是“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而王安石笔下则凸显的是“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明妃曲二首》)。胡晓明教授指出,同一意象、题材在唐诗与宋诗中表现出的“变”与“不变”之处尤为值得注意,时代虽变,但自有其不变之“常道”,有其不变之“心源”,唯此文化心灵能超越时空,与“道”相接,与千载文心、诗心、人心相合。因此,判分唐宋诗,应特别不能忽略诗歌文本背后的文化精神样态的研究。

在讲演中,胡晓明教授特别提到要充分关注宋代诗人的主体性。他以杜甫《丽人行》与苏轼《续丽人行》相比较,认为杜甫代表了唐人对于大唐天子与权利人生无限权威的向往尊崇,苏轼将杜甫的《丽人行》翻案,推陈出新,显露了宋人对于自由的渴望,超越了唐代大多数知识分子生活的取向。因此,胡晓明教授指出,学界应对宋代文学与文化有更充分的认同与整体性理解,应更自觉全面深入地致力于“唐宋比较论”;就中国文论研究而言,他认为,学界应跳出既有理论框架的局限,由诗歌文本本身出发,游心以远,从文化精神的角度提炼具有理论概括力的概念。

胡晓明教授一直致力于中国文学思想研究,近年以来更积极思考与倡导构建“后五四”时代建设性的中国文论,强调要从“文化心灵”之维看中国文学与文论传统。在他看来,文化心灵的含义,是集千年“文心”而为心、代代相承的文学传统构成的中国文学可大可久的心灵世界,也是集千年“人心”而为心构筑的国族心灵史,更是古往今来心心相印的心。当代研究者应以我们的心,去体味感知古人之心,要透过文字,去同情地体验古人的心灵世界。

历时两个半小时的讲座,胡晓明教授不仅让我们看到唐宋诗学的多重魅力,更让我们直观感受到一颗活泼泼的“文化心灵”如何贯穿在当代研究者的思考与学术实践中。讲座互动环节,胡晓明教授就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做出了细致的回应,同时就专业学习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Copyright@2016 School of Liberal Arts,AHNU    

中国·安徽·芜湖 安徽师范大学    

电话(传真):86-0553-5910500 邮编:241003   

 信箱:zjwxy942@mail.ah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