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期 关爱和:甲午战后中国的学术新变——以严复、梁启超、王国维为中心

编辑:汪晶  发布时间:2017-11-08

111下午,“学海导航”系列讲座第153期在文学院三楼报告厅如期开讲。河南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二级教授,博导,中国近代文学学会会长,《文学遗产》编委关爱和应邀为文学院学子带来一场题为“甲午战后中国的学术新变——以严复、梁启超、王国维为中心”的学术分享。文学院多位教师及部分研究生、本科生共百余人到场聆听讲座。讲座由副院长俞晓红主持。

关教授的讲座从甲午中日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中的重要地位引入,他以龚自珍和康有为为例,讲述了清末时期士大夫阶级提倡变法维新,经世致用,文学运动走向高潮的现象。介绍了相关背景后,关教授就严复、梁启超、王国维在这个时期的学术新变展开详细阐述。在谈及严复时,他通过《天演论》展现严复在国家危亡时刻向国人发出图强保种、再不变法将循优胜劣汰而亡国亡种的呐喊。而《天演论》的传播与接受,成为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发展的重要节点。与严复不同,梁启超作为“科场神童”,因赴京会试失败,偶然在阅览西书后眼界大开,以及师从康有为于万木草堂,成为其平生志事之始。“吾不患外国学术思想之输入,吾惟患本国思想之不发明”,关教授通过这句话向大家讲解梁启超致力于学术思想的变革。谈到王国维,关教授认为他是促进中西哲学彼此借鉴与化合的先行者之一。他以王国维的《论近年之学术界》《国学丛刊序》等作品和“二重证据法”为例,揭示其“学术应独立,学术无新旧、无中西、无有用无用”的观点。最后,关教授总结严复、梁启超、王国维三位标志性人物给中国学术带来的重大变化,并强调三位所具有的学术精神和学科意识,被后世继承并发扬光大,对后来的学术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教授的讲座旁征博引,以跨界的文化视角,为在场的师生解读甲午战后中国的学术新变,并以诸多文学研究的实例以助阐述。讲座结束后,关教授与同学们展开精彩互动,并悉心为同学们答疑解惑。

吴微教授对讲座进行总结。他表示,关教授学术思维纵横捭阖、条理分明、逻辑清晰,展现了其独到的思维视角、丰富的史学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吴微老师强调,关教授的学术研究是一个辉煌的典范,对在场的同学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同时他寄语同学们在进行学术研究充满激情,以国家和民族的进步为己任,以长远的眼光和理想做出卓越的贡献。(新闻部黄晓珂 肖雪梅 刘珍珍)

Copyright@2016 School of Liberal Arts,AHNU    

中国·安徽·芜湖 安徽师范大学    

电话(传真):86-0553-5910500 邮编:241003   

 信箱:zjwxy942@mail.ah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