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期 彭玉平:陈寅恪诗歌的生命精神

编辑:汪晶  发布时间:2018-05-30

519日下午,“学海导航”系列讲座第164期在文学院行政楼三楼报告厅如期开讲。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院杰出校友彭玉平应邀为同学们带来题为“陈寅恪诗歌的生命精神”的专题讲座。文学院党委副书记戴和圣,教师胡传志、项念东、潘务正、李定乾、张应中,2016级辅导员赵瑜及百余名学子到场聆听讲座。讲座由文学院副院长王昊主持。

讲座伊始,大家观赏了彭玉平教授主讲的《百家讲坛之新春史话6:万壑清光喜气浮》的视频。风度与深度、实力与魅力兼具的彭教授未开讲便深受现场观众的尊敬和喜爱。

彭教授的讲座深入浅出,简明详实。他先用两张图片加深同学们对陈寅恪的客观印象,继而进一步从人生追求、诗歌的引用对象、生命历程和人生态度等不同方面详细介绍了陈寅恪诗歌的生命精神。在人生追求上,彭教授讲述陈寅恪用他的一生追求诠释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十个字。以诗歌连接生命感悟与文史研究两端,陈寅恪的生命形态在其诗歌中才得以完整体现。在诗歌的引用对象方面,彭教授认为陈寅恪在诗歌中频引韩偓、老子、苏轼、陶潛等人物,其实也是他自身“对镜为真”的一种表现。“昆明残劫灰飞尽,聊与胡僧话落花”,在彭教授看来,陈寅恪的生命历程如同他的诗一般悲凉。中年瞽目、晚年膑足,陈寅恪已视外在的一切世界、物像无不为残损之象,加之处于的时代已世局劫灰、文化残裂,于是劫灰之世、衰残之景和惊悚之心,成为了陈寅恪诗歌中的生命意象。而对于陈寅恪的人生态度,彭教授将其概括为“以残废之身立世,以惊悚之心处世”。彭教授最后指出,陈寅恪用诗歌记录了时代风云和个人心路历程,兼具诗史、心史的双重意义。无论是作为史学家还是思想家或是诗人,陈寅恪的名字在现代诗歌史中都是不可忽视的。

讲座结尾,彭教授与同学们展开精彩互动。现场同学积极提问,彭教授给予同学们耐心详尽的讲解,诙谐幽默的讲述,引来一片欢声笑语。彭教授的讲座让师生们领略杰出校友风采的同时,加深大家对陈寅恪诗歌的生命精神的领悟,更让陈先生毕生追求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指引师生们前进。(李静 王众)

附彭玉平简介:

彭玉平,江苏溧阳人,安徽师范大学1990届文艺学硕士,复旦大学文学博士,现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中华文史论丛》等刊物发表论文120余篇,出版《诗文评的体性》(北京大学出版社)、《人间词话疏证》(中华书局)、《中国各体文学学史·词学卷》著作多部,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多次。

学术兼职:中国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华诗教学会理事、副秘书长,广东省古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广东省古代文论研究会理事。研究专业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向为古代诗文与诗文批评,侧重词学研究。


Copyright@2016 School of Liberal Arts,AHNU    

中国·安徽·芜湖 安徽师范大学    

电话(传真):86-0553-5910500 邮编:241003   

 信箱:zjwxy942@mail.ah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