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讲 孙绍振:鲁迅笔下的八种死亡

编辑:汪晶  发布时间:2014-10-29

开拓学生视野,促进学术交流。1027日晚,文学院与图书馆联合举办“敬文讲坛”(69讲)暨“学海导航”(119期)学术系列讲座——“鲁迅笔下的八种死亡”,特邀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外文论学会常务理事、福建作家协会副主席、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孙绍振教授主讲。讲座由文学院副院长王昊主持,300余名师生到场聆听。

孙绍振教授首先通过“鲁迅伟大在哪里”这一问题引发在场听众的思考,而后据此娓娓道来,抽丝剥茧、层层剖析。他指出鲁迅的伟大在于他深刻地把握了人类文学史上永恒的主题之一:死亡。鲁迅的小说共写了八种形态各异的死亡,具有经典意义,在中国小说史上具有开拓意义。第一种是用喜剧性手法表现悲剧性死亡,如阿Q之死;第二种是用抒情手法写悲剧性死亡,如祥林嫂之死;第三种是既不悲也不喜的死亡,如孔乙己之死;第四种是英雄的死亡,如英雄夏瑜之死;第五种是阴冷的死亡,如孤独者之死;第六种是用第一人称的忏悔侧面写死亡,如子君之死;第七种是荒谬冷峻的死亡,如《铸剑》中三人之死;第八种是在幻觉中的死亡,如陈士成之死。在这八种死亡中,陈士成之死写得最单薄。接着,教授具体分析哪些死亡描写得好,为什么,通过文本细读,抓矛盾处、抓关键处、抓错位的观感等方法,向听众展示文学鉴赏的方法,见解独到,思想深刻,让听众对鲁迅笔下的死亡有了新的认识。最后,孙先生指出鲁迅小说的开拓意义表现在淡化情节、以横断面取代传统环环相扣叙述,是对中国传统小说的一种突围与创新。孙绍振教授精深严谨的思维,深入浅出的讲解,激情洋溢的分析,尤其是“错位感知”“还原分析”的文本欣赏方法,让在场师生获益匪浅。王昊老师就此次讲座作了精彩总结,希望同学们能够多读书、勤思考,提高自己的文本解读能力。

“学海导航”作为文学院特色学术活动品牌,已经成功举办119期。此次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学生“第二课堂”的内容,拓宽思维视野,也加强了学院的对外联系,促进了各高校间的学术交流。(新苑通讯社:卜倩倩 韩茹)

Copyright@2016 School of Liberal Arts,AHNU    

中国·安徽·芜湖 安徽师范大学    

电话(传真):86-0553-5910500 邮编:241003   

 信箱:zjwxy942@mail.ah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