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导航之七十一:“珞珈学者”尚永亮教授主讲:唐诗中的时空

编辑:王友群  发布时间:2008-06-11

200866下午230分,文学院的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及部分教师聚集在花津校区2050301教室,聆听了武汉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珞珈学者”尚永亮教授带来的精彩学术报告——“唐诗中的时空”。文学院副院长丁放教授主持了报告会。

先生首先指出中国古人对时空的基本认识,即“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尸子》),接着提出“时空问题”是文学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唐诗尤是如此。先生通过大量例证中指出,中国古代文人对时空的观察形成了“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周易》)而最终由外物回归自身的特点。先生进一步通过大量唐诗实例指出,唐诗在空间表现上喜欢用比较大的数量词对物理空间进行变形处理,使得空间虚拟化和心理化,以拓展诗境,如戴叔伦“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除夜宿石头驿》),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江南春绝句》);唐诗在时间的表现上习惯于由己观物,物我反照,打通外物与生命,在外物中感知生命的流逝,流水、落花、秋风、秋草都成为与时间、生命相关联的外物,如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代悲白头翁》)的咏叹,于风华流美的表面流露出凝重的感伤,不由让人感慨时间的流逝,人生的巨变;而唐诗中更多的是时空交融的现象,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围绕月之“升”“悬”“斜”“落”步步推进,空间转换,时间推移,交互为用,把对时间和空间的思考,表现得含蓄而耐人寻味,全诗句句由时空生发,在温润感伤的气氛中,令人感到人生之迷茫和无奈。先生最后带领大家深入鉴赏杜甫的《登高》,在“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吟味中,总结了“唐诗中的时空”这样一个深刻而有趣的话题,即空间中渗透了时间,时间中融合了空间。

整场报告内容丰富却条理清晰,先生以浅易的语言和常见的材料把唐诗中的时空问题阐述得明白透彻。更让人叹服的是,先生在报告中旁征博引,对大量文献材料和诗词作品都信手拈来,琅琅而诵,口若悬河,对听众来说真是无上的享受,让大家在感受唐诗魅力的同时也领略到“珞珈学者”的绝佳风采。“原来唐诗这样富有魅力”,一位学生说道;“珞珈山的风景好,先生的学问也好”,一位学生如是说。 (芦坡)

Copyright@2016 School of Liberal Arts,AHNU    

中国·安徽·芜湖 安徽师范大学    

电话(传真):86-0553-5910500 邮编:241003   

 信箱:zjwxy942@mail.ah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