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期 何大安:音韵与人品

编辑:汪晶 预审:俞晓红 终审:俞晓红  发布时间:2019-05-21

520日,学海导航系列讲座第183期在花津校区会议中心第一报告厅如期举行。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何大安应邀为文学院师生带来“音韵与人品”为题的讲座。文学院詹绪左教授、胡传志教授、崔达送教授等多位老师与2017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及部分硕士研究生到场聆听,现场座无虚席。讲座由文学院院长储泰松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何大安院士以《晋书·习凿齿传》中脍炙人口的故事“四海习凿齿,弥天释道安”为切入点,指出“音韵和人品”的关系,即人的品类和评价是由音韵表现出来,这种现象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尤为明显。接着他结合中国古代的字书、韵书等文献,系统阐述了“韵”的相关概念及其来源。何先生认为,“音韵”的含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传统的乐律学。虽然中国古代语音学对韵的分析研究比较含糊,但是声韵学研究可以从中华传统的乐律学入手。何先生指出,一般我们认为音韵学中音节切分是受到佛教转读的影响,但实际上早在东汉末期,我们的古人已有了音节切分的概念,证据之一是东汉末年已经出现了少量以反切写成的民谣。何先生通过对历史文献的解读,向大家展示了“韵”的概念从产生到成熟的清晰可见的过程:从古时对韵的模糊感知到齐梁的“四声八病”观念深入人心,再到南北朝时期以“韵”为诗题的最早记录以及和诗的出现。反语、作语、共语、体语、韵语、触讳等以韵为标尺的语言游戏已经成为当时士大夫阶层语言文化生活的习惯。他强调,音韵涉及的个人修养、仕途要求、社会期待、政治立场等等无不使之与人品密切联系在一起。

最后,何大安院士以幽默风趣的情景联想呼吁大家,学好汉语,学好音韵学,做才华学识与人品修养兼具的大学生。

何大安院士的讲座引经据典,条理清晰,深入浅出,他讲座涉及的音韵、乐律等内容引起同学们的极大兴趣,讲座结束后,他积极为学生答疑解惑,现场气氛热烈。

储泰松教授为本次讲座作总结。他表示,何院士的讲座旁征博引,对中古典籍中有关音韵的经典桥段抽丝剥茧,深入挖掘名人雅士言辞背后的文化内涵;文献解读角度新颖,功夫高妙,值得同学们认真学习。(图/文 王绚绚 黄晓珂)

 


 

Copyright@2016 School of Liberal Arts,AHNU    

中国·安徽·芜湖 安徽师范大学    

电话(传真):86-0553-5910500 邮编:241003   

 信箱:zjwxy942@mail.ah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