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期 陈维昭:八股文与情思的翅膀

编辑:刘倩  发布时间:2019-11-15

    1111日晚上,“学海导航”系列讲座第191期在花津校区会议中心第三报告厅如期举行。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陈维昭应邀为大家带来“八股文的情思与翅膀”主题讲座。文学院2017级汉语言文学院(师范)专业、2017级卓越语文教师实验班全体学子及部分研究生硕士到场聆听。讲座由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俞晓红主持。

讲座伊始,陈维昭为同学们简单介绍了明清科举制的简单概况,以引出对八股文的阐述。他谈到,近些年来,人们对科举以及八股文的态度相对客观、宽容,但因不了解而产生的简单化和想当然现象依然普遍存在。陈维昭提出,八股文的源流离不开八股科举的历史,它曾经起到过积极的作用,同学们应历史地看问题。在详细介绍完八股文的固定格式、制义范畴和题型变化后,陈维昭为在座学子就八股文的影响进行深入剖析。他指出,在人才锻造和思想钳制方面,科举的出发点是选拔人才,经过八股文锤炼的文人能够满足这种需要。陈维昭引用顺治间黄中坚的言论论证了这个观点,能熟练掌握论、判、策论、诏、表几种文体的文人,“岂不足以当公卿之任而佐理国家之制?” 他认为,在心学、异端的介入下,科举并非封闭系统,人才的培养也不只是局限在八股文内。同时,陈维昭指出,八股文的弊端也是不可掩盖的。它导致应试士子儒学知识的碎片化,而这种碎片化是一切标准化笔试所无法避免的。最后,陈维昭强调,八股文中的性灵“性灵为赤子之聪慧”。八股文的情感表达可谓十分丰富,他引用尤侗《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的八股文名篇,让在场学子感受到美妙而又丰富的情感。

陈维昭的讲座条理清晰、观点新颖、多处引经据典,引起了同学们的强烈兴趣。讲座结束后,陈维昭为在座学子答疑解惑,现场气氛热烈。

俞晓红教授为本次讲座作总结。她客观评价了八股取士这一制度,认为八股取士虽然被历史所淘汰,但确实在明清时期起到过积极作用。在明清时期主流核心价值观的框架里,八股文为每一位作者都提供了让感情与思想的翅膀恣意翱翔的巨大空间。(文/李明珠 王昕语 图/徐秋玥 王昕语)

Copyright@2016 School of Liberal Arts,AHNU    

中国·安徽·芜湖 安徽师范大学    

电话(传真):86-0553-5910500 邮编:241003   

 信箱:zjwxy942@mail.ah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