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期 潘小平:生活 人物 故事——小说怎么说

编辑:汪晶  发布时间:2015-04-30

走近作家,走进文学。429日下午,“与作家面对面”系列讲座第四期在2070501录播教室如期开讲。安徽省作家协会秘书长、作协副主席、《安徽文学》杂志主编潘小平老师,应邀为文学院学子带来一场题为“生活·人物·故事——小说怎么说”的精彩讲座。讲座由文学院副院长俞晓红主持。

散文是“挂霜的文体”,有除尽烟火气息的沧桑感。潘小平老师先阐释散文的特点,引出相对世俗化、市井气息浓厚的小说,使同学们对小说的特点有了直观的理解和感受。紧接着,老师从生活、作家、故事、人物、氛围和气息、意义与品质六个层面详细解说“小说如何说”。她认为现代作者的虚构空间被复杂的现实挤压,“小说永远是彼岸,它回望生活,与现实对立”,批判性是小说家的立场。她强调好的小说首先要和生活拉开距离。谈及小说的创作主体,潘小平老师笑言,一个好的作家,当秋风起来时心里是“难过的”、“悲观的”,但那是温暖的、高贵的消极;作家应该生活在精神的前沿,对世俗不屑一顾。对于小说中的故事,她认为应取材于现实,在写法上要避免呆板僵化的模式。人物也是小说中重要的环节,首先要建立人物前史,即建立人物行为、性格和命运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人物关系。在潘小平老师看来,形象的个性、唯一性是小说人物的最高追求。小说如何营造氛围?潘小平老师主张氛围即诗意,语言是诗意的基础,气息重在贯注,小说应具备生动的气韵。最后,潘小平老师围绕小说的意义与品质展开论述,意义是针对思想层面而言的,她指出写作是思想的写作,而品质则属于文本层面即孤本价值,具体表现在其文本自足性和不可复制性。讲座结束后,潘小平老师和学生们充分互动,耐心地为同学们答疑解惑。讲座进行了三个小时。潘小平老师用生动丰富的例证、深入浅出的分析、幽默风趣的语言和渊博的学识,打动着在场师生的心,听众席上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俞晓红对本次讲座作了简评。她表示,潘小平老师用她的生命体验和思想智慧奉献给我们的“潘氏名言”,彰显着她思考的向度、海量的信息、悲悯的温情和执着的生命精神,并代表文学院学子对老师的讲学表示感谢,同时鼓励大家海量阅读,在阅读中思考,在阅读中感悟。 (新苑通讯社 庄晓莹)

Copyright@2016 School of Liberal Arts,AHNU    

中国·安徽·芜湖 安徽师范大学    

电话(传真):86-0553-5910500 邮编:241003   

 信箱:zjwxy942@mail.ah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