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是安徽师大陈文忠先生为宿松青年教师石礼义的书《走进文言文的生命课堂》写的序。我读了多遍,每读每感动。感谢先生写出了这么真挚的文字,文言文,我们的文化家园,我们需要坚守的文化精神。感谢!也请朋友们读读这本书。——培东文言文或古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难在何处?深奥的文字,邈远的背景,陌生的人物,古老的习俗,等等。其实,只要有得法的教学,经过一定的学习,这些知识性的问题并不难解决。在我看来,真正的问题在于,我们对古文的文化价值和文化生命本质,缺乏更深层次的认识。
20世纪以来,国人对文言和古文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五四时期激进主义的全盘否定。当时的文学革命家们宣称:文言是“死语言”,古文是“死文学”,所谓“选学妖孽”、“桐城谬种”,毫无清晰的观念,只有“混乱的思想”,故必须彻底扫荡之。二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工具主义的有限肯定。1948年,叶圣陶在《< 开明文言读本>编辑例言》中的一段话,可以作为代表:“现在的青年若是还有学习文言的需要,那就只是因为有时候要阅读文言的书籍:或是为了理解过去的历史,或是为了欣赏过去的文学。”[1]叶圣陶的这一看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文言文教学的指导思想。三是上世纪末以来,随着“国学热”和“传统文化热”的兴起,文言文或古文经典,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重视,并已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心。
然而,在不少年轻教师的心中,在更多青年学生的心头,至今依然有一个疑惑在徘徊:在21世纪的今天,在信息传媒时代的今天,离我们千百年之遥远的文言古文,还有费力学习的必要吗?它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要回答这一问题,消除心头的疑惑,对古文的文化价值和文化生命本质,就必须有深层次的认识。古文的文化价值何在?一言以蔽之,“没有经典,我们将停止思考”!
什么?孔子曰;“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老子曰:“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为道纪。”(《老子·第14章》)谢灵运诗曰:“谁谓今古殊,异代可同调。”(《七里濑》)换言之,凡是值得思考的人生问题,没有不是被前人思考过的;我们必须做的只是试图重新加以再思考而已。因此,学文言,读古文,并非“只是因为有时候要阅读文言的书籍:或是为了理解过去的历史,或是为了欣赏过去的文学”;而是在此基础上,通过“理解过去的历史”和“欣赏过去的文学”,进而汲取古人的智慧,深化现实的思考,获得前行的精神动力。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说得好:“直至今日,人类一直靠轴心期所产生、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燃火焰。”[2]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期潜力的回忆,源源不断地为后人提供精神的动力。这就是我们需要学文言,读古文,亲近轴心时期的上古五经和先秦七子的原因之所在。
进一步的问题是,为什么能“告诸往而知来者”?为什么能“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简言之,为什么前人的智慧能为今人提供精神动力?这就需要进一步追问文化的生命本质了。文化的本质何在?文化是生命实践的反思与升华,文化与生命一体两面。故而要追问文化的本质,必须首先追问生命的本质,弄清生命的真相。在我看来,生命的本质和真相在于,生命是一次的,又是有限的;而生命的有限一次性,决定了文化的层累重叠性——个体生命的有限一次性,决定了族类生命的无限重复性;族类生命的无限重复性,决定了人类文化的层累重叠性。因此,我们在重复孔子的生命,孔子是我们精神的爷爷!从这个意义上说,五千年哲学史,是百年人生问题反思史;五千年文学史,是百年人性情怀咏叹史。五千年的人类文化,一百年的生命长度。因此,我们能以个体百年生活史,理解五千年人类哲学史;能以个体百年情感史,体验五千年人类文学史。这就是“谁谓今古殊,异代可同调”的根源之所在,就是为什么前人的智慧能为今人提供精神动力的生命根源之所在。
2011年年底,我在选修课试题中,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题目:“选择课堂讲述中你感兴趣的问题做简要评述”。有一位同学,以“孔子是我们的爷爷”为题,写下了她的感想:
“孔子是我们的爷爷!”课堂上,陈老师的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未上大学前,我眼中那些经典全都是盖着一层厚厚的灰尘,跟我隔着千重山、万重水。上大学以后,读了《老子》,他的“抱虚守静”、“涤除玄鉴”、“复归于婴儿”等等,都让我倍感亲切,似曾相识。
我疑惑不解的是,为何古人离我们数千年之遥远,而我们的思想却如此地相近相通?
“孔子是我们的爷爷”、“生命是重复,文化是重叠”、“五千年的人类文化,一百年的生命长度”……慢慢的我懂得了,时间距离与文化距离不是等长的。我们不能因为时间或空间的距离,便否定古人与今人生命的相同,心灵的相通。这里的“孔子”,也可以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只要我们愿意,就可以与中西古人倾心交流,吸取他们的思想,丰富我们的生命。古文不古,文心永恒,孔子是我们的爷爷!读到这段文字,我眼前一亮,心头一热。课堂上,师生的心灵相遇了。学生领会了我的“文化哲学”,我的思想消除了学生的心头疑惑。教师的成就感,莫过于如此。
走进礼义老师“文言文的生命课堂”,我惊喜地看到,经过礼义老师挥洒自如而又细致入微的精彩讲授,一篇篇传世经典被他讲活了:活的人物,活的心灵,活的思想,活的情怀。
20年前,礼义老师曾是我课堂上的学生,听我讲授“灰色”的理论;今天我成了他课堂上的学生,听他讲解先贤的文章。透过典雅的文言,进入生命的文本空间,我为英雄豪杰折服,与智慧心灵对话,被世间真情打动。文言文的课堂,真正成了鲜活的生命课堂。
“古文不古,文心永恒”,八个字再次从我心底迸出。于是,引发了我对古文的文化价值和文化的生命本质的上述思考,这也是我阅读本书最重要的收获之一。
是以为序。